在安陆市普爱医院康复理疗科的训练室里,68岁的殷先生用三个月时间,完成了从右侧下肢几乎无知觉到能扶着扶手迈步的蜕变。这背后,是康复师日复一日的专业指导,更是患者咬牙坚持的不懈努力。
第一个月:唤醒沉睡的下肢,建立基础感知
初接手时,患者右侧下肢近乎“瘫痪”:足下垂、膝盖无法伸直,被动活动时关节僵硬。这个月的核心任务,是让失去感知的下肢“醒”过来。
每日训练从15分钟被动活动开始。康复师蹲在床边,一手扶膝、一手握足跟,辅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屈伸、膝关节伸直和踝关节背伸训练。尤其是踝关节背伸时,能明显感受到阻力,康复师边操作边引导患者主动发力。尽管每次训练后患者腿根微微出汗,但关节活动度已显著改善。
主动运动诱发是关键突破点。前两周,患者在尝试"脚跟压床"动作时毫无感觉,康复师便通过轻敲其股四头肌强化感知。直到第三周快结束时,患者膝盖出现微弱的主动伸直动作,这一进步被康复师特意用五角星标记在训练记录中。
坐站转移训练中,患者初期全靠左腿发力,右腿完全拖行。康复师在旁固定其右膝防止打弯,鼓励其右腿承担哪怕一点点重量。从完全拖行到能轻微支撑1秒,成为这个月最显著的进步。平衡训练则从坐位起步,通过腿部外挪、回收动作,逐步建立患者对下肢的控制感。
第二个月:强化主动发力,提升支撑能力
进入第二个月,患者下肢力量明显增强,被动活动时能主动配合,甚至偶尔可自主抬小腿。训练重心转向主动发力:直腿抬高从需辅助到能自主抬离床面5厘米,虽仅能坚持2秒,却让患者重拾信心。
坐站转移时,患者右腿已能主动蹬地,康复师通过轻微推力引导其右腿多发力,每次站稳后,患者虽气喘吁吁却眼神坚定。立位平衡训练中,从最初害怕重心右移,到能让右脚承担小半体重并维持3秒,实现了突破性进展。穿鞋时,患者已能自主将脚往鞋里“蹭”,动作虽慢却充满成就感。
第三个月:迈向实用功能,实现自主迈步
第三个月,患者下肢功能显著提升:直腿抬高可达30厘米,坐位时能自主屈膝伸膝,被动活动转为辅助活动,主动运动成为主导。“坐位踢腿”能碰到前方小凳子,坐站转移几乎可独立完成,一次自主站起后,患者兴奋地向康复师展示:“你看!我自己行!”
平衡训练更具挑战性:扶扶手单腿站立从1秒延长至5秒,甚至能不扶扶手站立2秒。康复师在旁充当“人肉防护垫”,患者则笑着调侃“摔不了”。穿鞋已能独立完成大半,患者还会特意增加难度“多练练腿”。
月末,患者已能扶着扶手慢慢走几步,右腿虽仍有拖行,但每一步都充满主动发力的力量。从“腿不听使唤”到自主迈步,这三个月的蜕变,既是患者每日坚持的成果,也是康复之路上医患携手的见证。
(责任编辑:admin)